找到相关内容3221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持息念与天台小止观之研究: 兼与龙门丹道比较(下)

    脐间”的“持息念”止观法门以“心息相依,神凝于,息融心空”为诀要。起初达到身心轻安自在,觉、观、喜、乐、一心的初禅即随后的诸禅禅支,并随修持者的慧根与精进功德力而人发无漏慧,证天台宗的空假中三谛,末段修持可达 ?六妙门? 所说的“空不二”的境界,?六妙门?“第七,旋转六妙门”说: “即是空,非息灭空,息性自空,即是空,离空无息,离息无空,一切诸法,亦复如是” [29] 。  此处之内息觉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3274054.html
  • 慧思的禅观思想与首楞严三昧

    慧思诸论著    中所论述的禅观,不论从一念无明心入手,或就、心、身    入观,乃至就诸法本寂而观,无非在於观诸法实相无生无灭    。因此,可言慧思的禅观即是实相观法。而此实相观法即是    以...   若先观色, 利难解,沉重难轻;若先观心,微细难       见,心空无体,托缘妄念,无有实主;气息处中,轻       空易解。(注5)    又云:       先观入从何方来?都无所从,亦...

    陈英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51639670.html
  • 法的认识---25,26,27,28,29,30

    出入寂灭。空入处正受时,色想寂灭。识入处正受时,空入处想寂灭。无所有入处正受时,识入处想寂灭。非想非非想入处正受时,无所有入处想寂灭。想受灭正受时,想受寂灭。是名渐次诸行寂灭。   阿难白佛言:世尊!云何渐次诸行止?   佛告阿难:初禅正受时,言语止息。二禅正受时,觉观止。三禅正受时,喜心止息。四禅正受时,出入息止。空入处正受时,色想止息。识入处正受时,空入处想止息。无所有入处正受时,...

    法增比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8064684618.html
  • 汉魏两晋时期中国佛教对禅修次第的认识

    一系的注释:禅法恶来不受,是名为弃。(卷上,大15,165中)已得,已得相随弃相随,已得止弃止,已得观弃观,莫复还。(同上)第五还弃结者,谓弃身七恶;第六净弃结者,谓弃意三恶。(同上,167上)...博士已经指出,并且进而推测,“止”其实可能包含了意止和息止两个阶段:在意止阶段,之出入虽存在,但极细微,意不觉之,它对应三禅;在息止阶段,出入真正消失,如同道家的胎息,它对应四禅(徐文明1994,...

    宣 方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40747146.html
  • 汉魏两晋时期中国佛教对禅修次第的认识──以《安般守意经》之注疏为中心的考察

    宁静清澈,这种思想,现行本经文中也有明确的表述,可以视为康僧会一系的注释:  禅法恶来不受,是名为弃。(卷上,大15,165中)  已得,已得相随弃相随,已得止弃止,已得观弃观,莫复还。(同上)...阶段,之出入虽存在,但极细微,意不觉之,它对应三禅;在息止阶段,出入真正消失,如同道家的胎息,它对应四禅(徐文明1994,4)。这一推测很有道理,这里简略地征引其他经论加以证明。  《达摩多罗禅经...

    宣方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1949491.html
  • 宋代涅槃学中的双游义——以孤山智圆为中心

    诠释双游时其实也强调了这点,此即其所说的“二谛即中,中即二谛,非二中而二中”。智圆对中道三谛的阐述则主要是通过对“二谛为双游,中道为并”的观点的批驳而展开的。所谓“二谛为双游,中道为并”的涵义是:二...亦即他不欲将双游的“体用”义理解成双与双游的关系。对他来说,双游、双息均为用,而体非离此用,乃是“即”用。故在疏解灌顶阐述三谛的文字时,智圆写道:“二谛下前之事理即是二谛,故今更对中道以明三谛,重...

    吴忠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90541435.html
  • 试析数息法中的“六妙门”

    thapetvaa )后, 彼正念而入( sato assasati ),正念而出息( sato passasati )。”接著即开始说明安那般那念如何配合“四念处”修习,最后可得大果 (mahapphalaa...一点︰触( phu.t.tha )。 “如果念( satiyaa )随逐(anugacchato )入的初、 中、 后( assaasaadimaj-jhapariyosaana.m ), 散乱...

    林昭益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33044456.html
  • 大日经世间成就品所说四种念诵法

    云:“然彼用此真言为出入,息若出时此字随出,息若入时字亦随入,转调转寂息遍于身,尔时不见别有喘息,俱以真言为出入,以此方便故则能灭除种种觉观戏论,渐净六根,又如是观时亦随义用差别,如欲内寂其心即白色,欲增功德即当黄色,欲调伏内障即当赤色。”大疏第十云:“又所谓出入息者如世人,入身复出,出已复入,无有断绝间隙,此人观见字轮圆明亦复如是,从本尊心念念流入其身,犹如入,复从自许身心之中念念流出入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24962147.html
  • 道智法师禅修开示

    也被称作 安那般那 ,有一本经叫《安般守意经》,就是专门讲解这个法门的。如果这个方法修持得好,可以证得最圆满、最究竟的果位。呼吸,就是指出入。开始的时候,因为我们的心念比较粗,不能观照到出入的细相。所以可以只数出息,或者只数入。这样所要照顾的对境比较单纯,心念就容易放松专注,自然地就会产生调整身心的力量。一般我们出息的时间比较长,入的时间比较短,所以数呼吸的时候多数出息。另外数出息,也较易...

    道智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231886376.html
  • 坐禅三昧法门经

    或已习行。或久习行。若初习行当教言。一心念数入出息。若长若短数一至十。若已习行当教言。数一至十随息入出。念与息俱止心一处。若久习行当教言。数随止观转观清净。阿那般那三昧六种门十六分。云何为数一心念入。入息至竟数一。出息至竟数二。若未竟而数为非数。若数二至九而误更从一数起。譬如算人一一为二二二为四三三为九。问曰。何以故数。答曰。无常观易得故。亦断诸思觉故。得一心故。身心生灭无常相似相续难见。入...

    鸠摩罗什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13474887022.html